微信扫一扫
多彩学院

材料学院: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培育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提交人:张若男 浏览次数:430 发布时间:2025-03-04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材料学院以涵育学生劳动素养为导向,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劳动教育推进机制,以“学科融合、资源整合、协同联合”为工作指导,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深入发展,形成了具有材料学院特色的劳动实践能力提升范式。

一、“智”“劳”融合:学科交叉赋能工匠精神培育

课程革新锚定方向。学院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路径,致力于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深度交织,全力推动创新创业导向的创新劳动教育与实践操作并重的劳动课程体系建设。长期开设如材料科学与基础实验、物理化学实验、金工实习等一系列精品实验课程,从“知识灌输”迈向“知行合一”启迪,着力培育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探索性工程思维。

师资赋能激发动能。学院组织辅导员参与多层级劳动教育培训,涵盖学术研讨会、企业实践交流会、教学技能工作坊等,提升实操指导能力。鼓励辅导员联合开发融合专业与劳动实践的特色项目,2024年2个学校劳动教育实践项目顺利结项。

科研竞赛培育匠心。学院积极承办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大学生金相技能、材料分析大赛等10余个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参与学生人数1500余人。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获得奖项63人次、发表高水平论文近120篇,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思维,在专业实践中滋养“干一行爱一行”的工匠精神。

C:/Users/huawei/Desktop/图片1.png图片1

二、内外兼修:资源整合助力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台,频推多样活动,深耕劳动实践育人土壤。

立足学院。做好学院宿舍倒迁、迎新、毕业典礼等30余项活动后勤保障,持续打造集科学家精神传承、院史学习与劳动教育于一体的学院特色实践品牌项目,研究生结合实验室安全、工位卫生、学院周边环境治理等常态化开展。多名同学获“星级志愿者”称号,获“我为师生办实事”优秀奖。

放眼校园。依托学校“3+2+N”劳动实践体系,定期开展劳动实践区、开心农场、犀湖校宠的环境维护和公共设施清洁活动,围绕青年教师之家、教学楼、图书馆开展志愿服务,开展常规志愿服务150余次。响应学校“集体劳动日”,通过多样化劳动形式在全院营造浓厚氛围,树立正确劳动观。

回馈社会。年均开展“学雷锋活动”、养老院端午活动、社区科普、关爱儿童等20余次社会服务,号召学生以青春力量回馈社会,于奉献里深植社会责任感。

C:/Users/huawei/Desktop/图片2.png图片2

三、协同联合:“校内-校际-校社”三级联动促全面发展

践社启新程。作为“成都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之一,立足学院实际打好特色牌。组织学生参与“交通·公益”、“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2024年共计109支队伍、800余人参与,实现全员覆盖。学院组织学习科学家精神特色实践、赴“两弹城”研学实践、走访校企和校友等,2024年荣获“成都市大中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优秀实践队伍”“优秀实践队员”等各类表彰70余项。

入企塑匠才。鼓励学生走进企业车间实习480余人,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让学生成为与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

联校铸精品。打造精品活动,连续十三年与成都天使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联合川内高校累计开展80余次志愿服务活动,服务1500余个身心障碍儿童家庭,开展二课堂校级精品项目1项、荣获校级赛事银奖2项、“揭榜挂帅”校级示范性主题团日十佳活动1项、优秀实践队伍1支,受到人民日报、中国网和学校官微等多家校内外媒体报道。

C:/Users/huawei/Desktop/图片3.png图片3

材料学院将持续探索劳动实践育人工作路径,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使劳动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实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新时代培养具备高度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许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