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提交人:敬宇 浏览次数:477 发布时间:2025-03-11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破解学生党建中的思想引领难深入、实践育人难破圈、品牌建设难长效的"三难"问题,成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三力”(党建引领力、组织凝聚力、育人辐射力)为切入点,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学生党建的“三对矛盾”与破题实践
一是“高站位”与“低感知”的矛盾。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但部分学生党员对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针对这样的矛盾,学院以提高学生政治素养为重要抓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分层教育:低年级学生通过新生党课、科学家精神讲座等筑牢思想根基,高年级学生则通过深入学习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报告、《资本论》导论等提升理论素养。同时着力打造理论宣讲团品牌,录制《青年人要具备吃苦精神》专题视频,入选“青年党员说”,实现对全校党员学习范围的覆盖,拓展学习渠道,增强思想传播力;赴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高校开展联学联讲,成员身份认同感、使命感持续增强。
二是“重规范”与“缺活力”矛盾。党员发展流程日益规范,但组织生活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会议多、实践少;灌输多、互动少;校内活动多、社会联动少)。为破解矛盾,学院通过党建联建和实践育人创新来提升组织活力。博士班党支部与中航集团泛华公司、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开展实践联建,拓宽视野,促进产学研融合;跨支部、跨院、跨校联动打破学院壁垒,形成党建合力。此外,党员服务队助力迎新、学风建设,深入基层,服务师生,增强组织凝聚力;拜访沈志云院士、走进909基地、成都科幻馆等地,结合科技与人文开展党课,丰富教育形式,提升教育实效。
三是“有品牌”与“无体系”矛盾。学生党建活动虽有不少点状创新,但尚未形成全域育人生态,缺乏长效机制。针对此矛盾,学院以构建“全域育人生态”和品牌长效化为主要抓手,依托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加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平台,完善党建育人体系。2024年,学院“理响红途”理论宣讲团成功举办宣讲活动29余场,覆盖4000余人次,入选全国“两弹一星”志愿宣讲团并获“优秀团队”称号,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被四川省科协评为优秀基地(全省仅7个),逐步形成党建育人长效机制,不断推动学生党建高质量发展。
二、从“三化”到“三实”探索学生党建创新路径
为实现党建工作中思想引领见实效、服务成长出实招、辐射带动创实绩的“三实”目标,马院积极探索从项目化运作、场景化设计、数字化赋能的“三化”创新路径。
一是以项目化运作破解“碎片化”困局。通过党建育人项目库建设和项目路演推广来提升党建工作的系统性和影响力。按年级层次设计,丰富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服务意识。低年级学生通过红色观影、科学家精神讲座,高年级学生通过宣讲团宣讲、读书班、党员领办"微实事"等参与学习。同时,开展项目路演推广,展示党建成果,提升党建项目的影响力和示范性。校级示范党支部活动立项覆盖本硕博;学生党员获全国铁路向上向善好青年、"竢实扬华"奖章等,树立榜样标杆。
二是以场景化设计打破“说教式”窠臼。通过红色场景与专业融合创新、问题场景驱动实践育人的方式,提升教育吸引力。通过场景化设计(如三星堆、成都智算中心等地),将红色文化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丰富教育形式,增强学生党员的学习体验。以问题为导向(如党员服务队解决师生实际需求,提升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党员参与实践,增强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
三是以数字化赋能突破“单向度”传播。通过创新传播形式和构建新媒体矩阵来增强思想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利用数字化手段,创新党课形式,增强思想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录制党纪学习教育微党课,纳入全校党纪学习材料,拓展学习渠道,提升学习效果。构建新媒体矩阵,扩大党建工作的传播范围,增强党建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制作宣讲视频,多平台传播科学家精神,提升品牌知名度。
三、“三位一体”构建学生党建长效机制
一是构建“双导师”协同育人队伍保障体系。为保障党建工作的长效性,学院通过“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以“理论导师”提升学生理论水平,邀请专家授课,夯实学生思想基础;以“实践导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与行业内优秀企业联动,提升学生实干能力。
二是以改促新,推动双维度考核机制落地。在考核机制上,学院构建了个人与支部双维度考核机制。将党员的论文发表、课题研究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激励党员提升学术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发挥党员在学术科研上的示范引领;开展党支部年度述职评议会,激励支部创新活动形式,提升组织活力,增强支部的组织能力和凝聚力。
三是整合资源,形成校内校外党建生态闭环式发展。在校内,与兄弟学院开展党建共建,整合校内资源,形成党建育人共同体,加强校内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校外,与中航集团、核工业西物院、电子科大、成都理工等建立合作,拓展校外资源,丰富学生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学生党建工作的社会价值。通过校内联动和校外拓展,提升学生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党建引领力显著提升,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育人辐射力持续扩大。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三实”路径,持续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力争打造学生党建标杆,推动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文章: “一核三维五阵地”——电气工程学院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路径
下一篇文章: 材料学院: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培育新时代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