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多彩学院

智慧学院:以学风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学生知识素养和专业素质

来源: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 提交人:赵淑佳 浏览次数:102 发布时间:2025-05-20

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学风建设是高校实施“五育并举”的根基和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共同助推大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科研热情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智慧学院将学风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着眼制度筑基、用好数据赋能、做细精准帮扶、坚持以赛促学,推动智育培养从“规范行为”向“内驱养成”转化,着力培养适应和引领智能新时代建设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一、制度筑基,培育知识获取内生动力

优良学风建设通过规范学习行为、营造学术氛围,为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的环境支撑。学院将智育要求深度嵌入制度设计的全流程,持续完善学风建设制度体系,通过日常监督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作息规范方面,重点加强早晚时段的监督:一是严格“早八”出勤管理,由院领导牵头,三部门协同开展“晨光行动”,记录学生出勤和听课情况;二是加强宿舍纪律管理,通过“日日报归”结合辅导员定期走访宿舍,严控晚归不归,督促学生形成规律作息。在学习习惯方面,注重课内课外引导:一是辅导员每周深入课堂了解学习状况,及时解决问题;二是针对大一新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晚间集中研学,进行统一自习、课程答疑、学习经验分享,引导学生从被动管理转向自主学习。通过双闭环设计,织就优良习惯养成“一张网”,助力学生形成“学有动力、休有规律”的24小时良性循环。

二、协同育人,数据赋能教学评估反馈

学院以“数据驱动+精准育人”双维创新,构建“教、学、管”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生态。用好数据分析,辅导员每学期开展学生学习情况动态调查和成绩分析,覆盖课程难易度、作业完成度等维度,结合学生期中/期末成绩、四六级考试数据形成《学业支持与发展报告》,通过课程“一分两率”(平均分、优秀率、通过率)等关键指标追踪学生学业变化;学院班子联动班导师、基础课程教师定期召开专题座谈会,“问诊”学情报告,动态优化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建院以来,学生基础课程“一分两率”和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稳居全校前列。重视榜样引领,做好经验传承,提供分类指导:整理200余名高年级学生学习经验形成《智囊》手册,成为新生“破局指南”;举办“智学班风学风分享会”,组织“竢实扬华奖章”获得者、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及优秀班集体代表交流经验,营造“比学赶超”氛围;针对高年级升学需求,举办多场考研数学指导讲座,覆盖200余人,推出“考研/留学一对一”靶向咨询,按专业开展5场“免研经验分享会”,由推免成功学生深度解读免研政策、科研竞赛策略,为100余名学生提供精准参考。通过数据把脉、师生协同、经验共融,学院推动学风建设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滴灌”升级,为智育培养注入新动能。

三、暖心护航,搭建全方位学业支持体系

学院坚持帮助每个学生不掉队,通过建立帮扶机制和营造良好氛围,确保学风建设有力度、有温度、见实效。在学业支持方面,以前置化预警和针对性帮扶提前化解学生学业风险:创新院级学业预警机制,根据《学业支持与发展报告》动态跟踪学分情况,对需要关注的学生启动“辅导员-班导师-家长”三方协同干预,预警解除率100%;制定《学业帮扶方案》,组建“党员+骨干”帮扶团队,通过“一对一”“驻班帮扶”等形式,为有学业困难的学生提供支持。目前,已有超过16%的学生主动加入帮扶计划,累计帮助252名学生,其中一个专业的补考通过率达到了100%。在文化浸润方面,以严管和厚爱营造良好氛围:推出“四级攻坚”计划,借助考前辅导、高分经验分享和发放“暖心礼包”等措施,助力学生攻克英语难关;策划“学生暖心说”行动,在考研、期末等关键节点录制加油视频,传递朋辈关怀;党政班子带头领学考场纪律,辅导员举行“‘橙’实守信”主题班会,每位学生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深化诚信教育。通过构建“预警前置-精准帮扶-文化赋能”的全链条体系,学院织就“学业有保障、成长有温度”的育人网络,实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目标。

四、以赛促学,激活创新创造实践潜能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智育的主要目标和结果之一。学院立足新工科特色,建立课程、竞赛、科研相互衔接的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搭建阶梯式科创育人平台:中低年级重科创启蒙与基础夯实,开设《跨学科创新与方法实践课程》,配套举办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讲座等专题活动,年覆盖超800人次;中高年级重实践应用与能力提升,2024年本科生获得A类竞赛省部级以上奖项330项,同比增长50%,支持并组织立项50余项科研训练项目,实现学生科研实践全覆盖。深化“导辅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专业指导教师与思政队伍深度融合的育人共同体,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学术前沿讲座、备赛经验分享等20余场主题活动,将国家战略融入专业教育;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领域形成指导优势,近两年指导学生团队获得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国际交通基础设施智能仿真大赛三等奖等重要奖项,同时带队学生参加能源与环境科学国际会议、香港交通研究学会国际会议等高端平台,拓宽学生国际视野。通过课程衔接、导辅协同、以赛代练的完整链条,学院构建起“教学-实践-创新”贯通式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未来,学院将以“新工科”建设为支点,持续深化“教-学-管”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扎实推进优良学风建设,培育学生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知识素养和专业素质,培养更多“厚基础、强实践、善创新”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