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数学学院 提交人:周义杰 浏览次数:160 发布时间:2025-07-07
数学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立足基础学科特色,以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中心,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以“学业+”“领航+”“实践+”全面助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在学风建设、能力培养、生涯发展等关键环节用心用情用力,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学业+:全方位帮扶指导助推优良学风养成
深入推进优良学风建设,着力打造精细化、全程化、定制化的学风体系,助推优良学风养成,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开展学风建设“X+1”帮扶计划。为大一新生、学业困难学生选配“学习搭子”,组成学习帮扶小组,开展学业指导、竞赛科创、社会实践、谈心交流、生涯互促等工作,助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解决课程疑难问题、明确未来发展规划。召开学院党建引领下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评选学风建设“X+1”帮扶计划十佳优秀个人、专项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精准化、常态化的朋辈互助,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深化学习经验推广。开展“数学π对”数学公共课期末冲刺答疑辅导计划,名师串讲+助教答疑+朋辈辅导一站式指导理工科学生《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重难点。与化学学院联合开展本科生党支部共建联学,开展课程资源共享、科研竞赛经验分享等。与国际教育学院联合开展“专业课程辅导+学习习惯培养+跨文化交流”三维帮扶模式,为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开展《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课程辅导30余次,累计辅导时长逾百小时。加强学风支撑保障。学院每学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动员部署优良学风建设工作。学院领导、班导师、辅导员、学生干部深入学生课堂、宿舍、自习室等场所查课听课、谈心谈话,了解掌握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优化学习研讨空间,开设学院本科生自习室、研讨室,为帮扶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党团组织力量,发挥党团学生骨干等优秀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全面推动学风建设提质增效。
二、领航+:多层次赋能行动助推综合能力提升
加强生涯教育指导,搭建学生交流平台,以价值引领、创新拓展、发展规划为牵引,构建全方位赋能学生成长行动,助推学生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开展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主题班会30余场,举办数学家精神系列讲座,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需求。组织本科生赴绵阳两弹城参观学习,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斗力量。组织学生赴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参观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数学的使命价值,强化社会责任担当。聚焦专业能力培养。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优秀学子报告会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常态化开展数学学科竞赛宣传、培训、指导,每学期开展面向全校的竞赛科研讲座、经验分享10余场,拓展知识交叉融合,着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对升学学生开展院校专业规划、专业方向介绍、学长经验分享等定向指导;对就业学生开展行业发展介绍、企业参观调研、简历面试指导等支持服务。搭建校友引航桥梁。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优势,构建校友与在校学生长效互动机制,助力学生精准把握行业动态、科学规划职业发展。邀请南京理工大学张耀杰副教授、纽约大学医学院研究科学家王婵等优秀校友来校交流讲学,邀请陕西国际信托成都财富总段玉娟、中国人寿研发部副总经理汪佚丽等校友围绕自己的成长经历、职场经验等方面进行交流分享,1999级校友设立数久久奖学金,将校友工作融入人才培养事业,打造育人闭环。
三、实践+:宽领域育人平台助推职业生涯发展
上好实践育人“思政大课”,精心打造以红色铸魂、社会服务、产业前沿为主体的宽领域实践育人平台,助推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理想融入实践,赋能职业发展,践行青春使命。丰富红色实践教育。组织学生赴邛崃红军长征纪念馆、汶川映秀震中遗址、广汉三星堆等地开展主题研学活动,通过实地参观、情景教学、微党课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拓展社会实践内涵。深化假期社会实践品牌项目,构建“专业赋能+社会服务”双轮驱动模式,前往四川宜宾、山西祁县、河北唐山等地,进一步拓展实践版图,结合数学专业优势,将红色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拓展常态化社区服务,与成都市多个社区共建实践基地,连续多年开展敬老爱老、社区数学科普、爱心小学等爱心服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践行社会责任。推动产教融合实践。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推动产教融合,组织学生深入黑翼资产、新东方、谛达诺科技等企业参观,直接和企业面对面了解毕业生工作发展、企业人才需求等情况,开展“数智启航·致新致远”校外实践。组织本科生深入一汽大众、新网银行、中国电科30所等单位实践锻炼,以“产教融合”为纽带,构建“实践基地+项目合作+实习就业”全链条育人机制,探索“数学+”数智化人才实践新模式,活动受共青团中央、四川日报等媒体报道。
数学学院将持续巩固“学业+”学风建设成效、持续深化“领航+”能力培养体系、持续拓展“实践+”实践育人平台,加强育人模式创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夯实学生专业根基,着力输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素质数学人才,全力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