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多彩学院

地学学院:“科”字当先,提质学风建设新内涵

来源: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提交人:梁爽 浏览次数:1040 发布时间:2025-01-08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要求,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地学学院围绕“地新引力”育人品牌,基于学院学科特色,立足新时代新青年新特点,探索学风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意义,“科”字当先,提质学风建设新内涵。

一、科教领航,弘扬科学家精神

2024年地学学院围绕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和交大地学文化弘扬与传承工作,邀请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为代表的10位思政教育大家、科技前沿人才、工程一线专家、铁路人文学者,讲述了一场场立意高远、影响广泛、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领航学生成长方向标,提升学风建设思政引领力,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

李德仁院士讲授“无所不在的时空智能”,鼓励学生在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拥抱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讲授“弘扬青藏铁路精神”,引领学生在国家大事业中锻造真本领,在社会真需求中磨砺真担当,在解决现实真问题中激发真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和平讲授“传承方俊院士科学家精神”,用方俊院士会同十八军进藏修建川藏公路的光辉事迹,激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砥砺奋进、勇毅前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讲授“实景三维赋能低空经济”,让学生领会“数据为王、应用为本、创新为要、安全为基”的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以AI技术助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

二、科创深化,争当科学实干家

近年来,地学学院依托班导师、学业导师制度,加强导学互动,整合学院科创资源,接轨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测量技能大赛、勘探地球物理大赛等多项全国权威赛事,打造“地学科技月”学生科创竞赛品牌活动,吸引包括地学、利兹、建筑、设计艺术等学院的16个专业,年均四百多名学生参赛,以赛促学,锻造学生成才精钢骨,锚定学风建设科技支撑力,夯实学生专业素养根基。

目前,学院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人数稳步提升,共计348人;学生科创活动参与率达87%,科研成绩与科创成果喜人。近年来,地学学院本科生接连在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如:2024年,测绘专业本科生付卢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EI论文《Knowledge Extraction over Heterogeneous Data for Tunnel Engineering Scenarios Based onBiLSTM》,并作为最年轻的投稿人被国际学术会议DSInS 2023录用;2023年朱晨旭发表SCI论文1篇,赵笑晨、杨晨共发表EI论文2篇;2022年学院本科生薛怡然发表EI论文1篇。2022年11月,学院本科生代表队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银奖,为本科生最好成绩;2023年11月,成功孵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赛道全国特等奖,为学校历史最好成绩。同年12月,学院学生斩获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全国银奖。2024年8月,地学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四川省金奖、挑战杯全国铜奖。

三、科普拓展,传递科学接力棒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地学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打造“西南交大铁路地质灾害防治科普教育基地”,获批“全国铁路科普基地”,以科普为媒,带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拓展学生成器组合拳,增强学风建设社会协同力,搭建学生多元发展平台。

2024年9月,西南交通大学铁路地质灾害防治科普教育基地成功入选2024—2028年“全国铁路科普教育基地”,地学学院赵晓彦副院长作为唯一一家高校科普教育基地代表分享科普教育经验;团委书记杨都强等参加授牌授证仪式。近年来,学院主办《从大国工程看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讲座、地学文化节活动、公益课堂,承办全国地质中学生竞赛、铁路地质论坛、中小学生校园开放日等大型活动,面向大中小学师生做科普教育,提升全民科普意识和参与度。针对性地在红色广元与“核”工业子弟校广元市零八一中学、八二一中学两所基础教育学校携手创建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创新科普形式,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坚持在方碑社区、林湾社区、火花村等开展周末、暑期公益课堂,组织青年学生开展下沉式、进驻式的实践锻炼和科普教育,以教促学,学风建设与传递科学接力棒双向共赢。

 

未来,地学学院将坚持聚焦学生成长需求与时代发展需要,持续科学推进适合地学学子、具有地学特色的学风建设,为培养更多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地学英才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