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扬华新闻

领悟“两弹一星”精神,勇担科研报国使命——我校学生骨干代表赴“两弹城”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 信息员:胡广翰 浏览次数:972 发布时间:2023-05-30

为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丰富主题教育载体形式,2023527日,我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开展“承唐新才”研究生骨干培训系列“力行实践”活动,组织“三新班”骨干成员、第二届“信仰”研究生微党课制作评选展示活动入围党支部及受助学生代表等60余名本研学生赴绵阳市梓潼县“两弹城”开展实践研学活动。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在19658月三线建设时期内迁至梓潼,这是继青海之后中国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先后组织完成29次核试验,以及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被称为中国“两弹城”。当时,以邓稼先、王淦昌为代表的全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带领2万多名科技工作者在这里埋头苦干,成就伟业。

【缅怀先烈,不忘初心】

同学们首先来到“邓稼先旧居”。两弹元勋、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邓稼先,在这里居住了14年。旧居里只有一张简单的床铺,几把普通的座椅,唯一的一套沙发还是用废旧的弹簧床改装。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科研工作者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在无声岁月里成就无穷力量,以“壮心未与年俱老”的魄力磨砺国家的剑与盾,以身许国,潜心科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

心有所信,行之必远。在邓稼先旧居前,“三新班”班长熊梓旭同志带领全体党员同志在邓稼先铜像前重温入党誓词,重忆入党初心。宣誓完毕,学生代表们向邓稼先雕像敬献花篮。

【重温历史,砥砺前行】

随后同学们在中国两弹历程馆里了解中国两弹的发展历史,参观了原子弹和弹氢弹11的“争气弹”模型,还详细聆听了邓稼先、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为研制“两弹”甘愿隐姓埋名、攻坚克难的故事,体验了“两弹一星”从无到有实现战略性突破的历史场景。

陈列馆内有多处场景复原,研学团成员们在一处名为“1984年,邓稼先、陈能宽、胡仁宇商讨核科研工作”的场景复原前驻足聆听。其中陈能宽院士1946年毕业于我校矿冶系,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新中国23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中,除陈能宽校友外,还有1945年毕业于我校矿冶系的校友姚桐斌以及我校冶金系教授吴自良院士。

信念如磐,一脉相承。同学们在为陈能宽、姚桐斌、吴自良校友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献身精神感到自豪的同时,西南交通大学127年栉风沐雨的办学历程中时刻彰显的“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也在同学们内心同频共振。璀璨当下正在不断延伸,光明未来需要踏实开拓。

【学习精神,勇担使命】

下午,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师资库专家、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客座教授、中共梓潼县委党校(梓潼县行政学院)高级讲师黄元武老师为大家带来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为题的精彩报告。黄元武老师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伟业,为同学们讲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内涵。并且号召同学们自觉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在吃苦耐劳中锻造过硬本领,在知重负重中强化使命担当,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伟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

“三新班”学员、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孙海龙同学表示:“此次‘两弹城’研学中我收获满满、感悟颇深,参观了邓稼先旧居、两弹历程馆以及收听讲座后,“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伟大事业让我深受震撼。作为交大研究生党员,我们要像前辈们那样有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矢志科研报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通过沉浸式研学教育,学生代表们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科研报国的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两弹一星”功勋伟大事迹以及广大一线科研工作者的崇高精神使全体学生代表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新时代新青年定会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文字:于佳琪

摄影: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