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学院

“一核三维五阵地”——电气工程学院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路径

来源/作者:电气工程学院 浏览次数:1638 发布时间:2025-03-20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破除劳动教育面临的碎片化、浅层化、形式化发展困境,切实发挥劳动育人功能,电气工程学院紧扣教育目标,突出价值引领,结合学院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实际,打造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围绕日常劳动、专业劳动、社会服务三个维度,以学校圈、专业圈、社会圈、农场圈、家庭圈为阵地的一个核心、三维联动、五圈融合的135”劳动育人体系。

一、学校圈——价值引领塑观念,主题劳动践真知

学校是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学院以思想教育为先导,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积极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正确劳动观。一是举办“向模范学习”劳动事迹宣讲会。先后邀请全国行业模范、中铁电气化集团有限公司城铁公司总工程师林志云校友,“四川工匠”、“国网工匠”、电力系统科学研究员李小鹏校友来校分享各自职业生涯的劳动点滴,引导学生要紧跟中国梦,与祖国同奋斗,鼓励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人生。二是与学校党委宣传部联合承办第五届“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报告会。会上七位报告人的报告让爱国、敬业、团结、奉献精神在全校师生面前具象化,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勉励学生立志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理想建筑在国家振兴的伟大征程中。

在价值引领基础上,学院通过各种主题劳动实践为劳动教育进一步提质增效。一是日常卫生大扫除劳动。将劳动融入日常,制定班级值班表,以班级为单位对公共区域进行卫生清理;建立宿舍情况反馈机制,通过学院园区自我管理委员会对宿舍卫生情况、安全用电情况进行检查,把有关情况及时反映给辅导员老师并要求相关宿舍进行整改。二是以节气、新生入学以及集体劳动日为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系列活动。打造“跟着节气去劳动”系列活动,以传统节气为契机,开展如柚子茶制作、包饺子等形式多样的劳动项目;将美育与劳育结合,开展“寝有独钟”寝室装潢大赛,“我眼中的劳动美”作品征集活动,在培养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同时,展示劳动之美;积极响应学校集体劳动日活动,开展师生共同参加的劳动实践。

二、专业圈——科创启蒙激活力,专业劳动固本领

学院立足学科专业特色,聚焦专业领域,重视科创启蒙,拓展科创思维,搭建了一套专业、科学、参与度高的科创平台,推动学生广泛参与到科创劳动中来,让学生在科创劳动中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锻炼专业技能,培养核心本领,从而进一步促进深造与就业,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一是打造精品第二课堂劳动教育示范课。先后邀请西南交通大学氢能及储能技术研究院院长陈维荣教授、学院高级工程师王青元教授担任主讲嘉宾,结合轨道交通领域的前沿学术成果以及自身研究经历,把新质生产力具象化为让学生看得懂、摸得着的劳动实践。二是重视科创启蒙,释放学生参与科创劳动的内驱力。为新生赠送科创礼物——新能源循迹车,展示优秀科创成果;组织全体新生前往交大磁浮实验中心、四川省轨道交通高电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接触网大厅以及西南交通大学装备智能智造产教融合示范中心进行参观,激发学生对科创劳动的兴趣;举办科创劳动启航大会,会上总结了本年学院学科竞赛获奖情况,其中学院在A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49人次,二等奖58人次,三等奖34人次,省部级奖项385人次,旨在以优异的成绩激发学生投入科创劳动的热情;提供专业实验场地,聘请朋辈导师团队,制定朋辈导师值班制度,为学生科创劳动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三、社会圈——校企协同明“市”理,社会劳动显担当

为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劳动,进一步推动校企协同育人,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企业文化以及就业市场的用人需求,学院开展企业Openday”系列活动:一是参观专业劳动成果,感受劳动魅力。学院师生先后来到成都科大讯飞有限公司、成都运达科技有限公司,对新质生产力下的科技成果进行参观学习,实地体验专业劳动生产出的高精尖设备的魅力。二是走进企业施工现场与生产车间,直击一线劳动现场。学院师生先后来到轨道交通资阳线临空车辆基地及项目部、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参观走访活动,沉浸式探秘行业领先技术。

增强服务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依托寒假“返家乡”、暑期“三下乡”平台,深入乡村街道、红色基地、行业企业,围绕社会调查、专业调研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开展“青春筑梦,社会领航”共建文明社区活动,让同学们走进养老院、社区,围绕改善卫生条件、维护绿植等项目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用实际行动传递爱与责任;开展“‘电’亮节能路,驱动绿色行”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围绕发电原理、方式、未来新能源以及新能源交通工具的供电、控制原理,为社区儿童科普电力知识,推动绿色出行新风尚。

四、农场圈——智能改造强阵地,农场劳动展新篇

学院依托“开心农场”劳动实践基地,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展项目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从选种、播种、浇水、施肥、除草、采摘,学生全程参与农业生产过程,用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以集体劳动日为契机,师生共同行动,围绕松土、选苗、栽种、培土、灌溉等环节,体验农作物玉米、辣椒幼苗种植;将劳动融入日常,制定班级值班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对“开心农场”进行日常维护。

为进一步提高“开心农场”的育人质量,学院主动作为,持续推进农场圈的阵地建设,开启“智能化农场改造”项目,探索出“专业+农场”三位一体育人新模式。一是,组建专业指导团队提供队伍保障邀请专业老师、朋辈导师组建“农场智能化改造”团队,指导学生完成“开心农场”智能化改造,将专业与农场深度融和,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困难。二是设置阶梯式劳动实践。项目开展初期围绕如温度及湿度传感器、自动化灌溉等基础性设施对农场进行初步改造,随着实践进一步深入,将围绕巡逻小车、刨地机器人等更复杂的环节进行进阶改造。三是项目驱动,提高学生覆盖面:为提高学生参与度,农场改造项目与SRTP创新项目横向联动,扩大学生的参与面的同时,激发专业老师的带队热情。

       五、家庭圈——家校协同育新人,家庭劳动记温情

以家庭劳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劳动润新年”、“假期劳动成果展”,“假期发展性实践计划”,围绕家务劳动、厨艺展示、书法绘画等方面展开,通过图片、微视频等多形式进行劳动作品分享,记录在家的劳动日常。

放假不停学,假期开展科创劳动活动。为保障科创劳动的连贯性,学院特聘朋辈导师在假期对学生进行科创劳动指导,规定每周五线上集中答疑时间,利用社交软件回复学生们在进行科创劳动中所遇问题;制定详细、明确的假期科创劳动的进度安排;利用网络资源,分享科创劳动的网络课程资源,让学生假期在家中也能进行科创劳动。

未来,电气工程学院将持续加强劳动育人工作,不断推动专业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并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资源,不断完善专业引领、以文化人的劳动教育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