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规章制度

西南交通大学新时代学生工作振兴行动计划(西交党〔2019〕9号 )

来源: 浏览次数:2967 发布时间:2019-05-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和部署,为新时代学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生工作系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方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是教学工作系统的亲密伙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学生工作系统将坚持把深刻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工作系列重要论述、新时代系列教育会议精神作为首要任务,聚焦“两个根本”,聚焦“六个下功夫”,聚焦“四个回归”,狠抓学深悟透,狠抓改革创新,狠抓落实落地,全力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一流学生工作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学深悟透,解放思想,主动看齐,发展新时代学生工作内涵

面向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学校学生工作的总思路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完善“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行为引领、能力提升、文化浸润、资助弘志、安稳保障”工作体系,进一步更新理念观念,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效率效能,坚持成绩成果成效导向,坚持善作善成做成做优,切实提升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切实提升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致力培养新时代“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五有”交大人。

 

二、对标一流,改革创新,担当实干,构建新时代“七大工程”学生工作育人体系

按照学校学生工作的总思路,学生工作系统聚焦人才培养重点、关键点,聚焦学生工作难点、薄弱点,强化整体设计,深化改革创新,细化工作措施,出实招、用实劲、求实效,着力构建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新时代学生工作体系。

(一)实施铸魂工程,构建价值塑造工作体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

一是加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制定学生党支部建设标准、工作细则、考核办法,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举办“重走总书记初心之路”学生党支部书记学习实践活动,办好新发展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开展学生党员民主评议工作,建立学生公寓大学生党员工作站,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加强团员青年政治思想引领。实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行动计划”,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团日活动,开展“复兴交大我的责任,复兴交大我在行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加强“青年传媒”全媒体中心建设。全面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推进从严治团,加强团支部建设,推进班团一体化,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工作,分类优化共青团荣誉体系。

三是构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四季四月四周四日”工作体系,涵盖理想信念、道德法治、励志奋斗、文化艺术四个教育季,校风学风、学术创新、安全稳定、心理健康四个教育月,责任担当、感恩奉献、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四个教育周,开学典礼、表彰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纪念四个教育日,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在日常、做进生活,引导学生学以成人。培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项目。实施就业引导计划,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基层、部队、国际组织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四是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打造一批网络名站,办好易班、扬华微语、交大有思、立德树人网等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培育一批网络名师,培育若干辅导员个人公众号、大学生网络工作室,开发一批SPOCs、微课,创作推出“有意义、有意思”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和网络文化创意产品。

五是落实辅导员“谈心谈话”制度。加强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编制《辅导员工作指南》,落实《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记录》,推进辅导员“三进三谈”(进宿舍谈、进课堂谈、进网络谈),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实际困难、成长烦恼,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二)实施阳光工程,构建人格养成工作体系

坚持心态塑造,育心育德。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素质提升实践活动、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与健全人格。

一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完善以国家级心理健康MOOCs通识课程为核心,融合个性化的心理健康在线课程、跨学科课程、实践实训课程、新生适应微课程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推介“五位(课堂、讲座、沙龙、工作坊、实训)一体”的分层教育教学创新方法,实现课堂教育教学的提质增效,使学生在文化修养过程中优化人格。

二是增强心理体验与行为实践体系。通过“3·25”(善爱我)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节、朋辈心理辅导技能大赛、新生适应导航计划等多维度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不断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学生心理保健能力,提高学生执行力,促进学生阳光心态与健全人格的培育。

三是优化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与咨询、指导与自助、自助与他助原则,优化心理咨询与测评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心理咨询督导,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顺利成长成才。

四是完善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聚焦心理危机个案,把握生命第一原则,强化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不断提高心理危机应对能力,畅通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

(三)实施导航工程,构建行为引领工作体系

坚持正向引导,严格管理。紧密对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把培养导向亮出来,以正向激励“立高线”,把纪律规矩严起来,以纪律约束“守底线”,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建设遵规守纪的校园秩序,涵养风清气正的校园风气。

一是构建学生行为正向激励体系。出台《本科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修订《本科生荣誉称号评审管理办法》和《本科生奖助学金评审管理办法》,克服唯分数、唯论文、唯获奖的倾向,构建综合素质测评、荣誉称号评选、奖助学金评选学生成长发展“指挥棒”,清晰传递学校倡导什么、鼓励什么。注重选树典型,加强正面宣传,形成示范效应。

二是构建学生行为纪律约束体系。加强校规校纪建设,深化校规校纪教育,严肃校规校纪执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管理、促进养成,坚决遏制考试作弊、学术不端、诚信缺失、违章电器、不假离校、网络违纪等越规逾矩突出问题,试行服务消过制度,提升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加强学生党员纪律监督,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四)实施强基工程,构建能力提升工作体系

坚持知识为本,能力为要。创设多维架构能力培养平台、场景和机会,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领导能力、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有知有能、知能统一的优秀人才。

一是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培养平台。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训练计划项目(SITP),支持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具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生产思想政治产品,提升学生党员、学生骨干懂做思政工作、善做思政工作的素质和能力。积极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训练计划项目进入大学生学科竞赛序列,牵头举办四川省赛、西部赛乃至全国赛。

二是建设学习能力培养平台。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倡导“有使命的学习”为总牵引,引导学生回归常识,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发学习,聚焦“两升一降”(提升深造率、提升出国率、降低挂科率)目标,设立学习学业发展中心,联动开展学业发展、学风建设、深造辅导、留学咨询、后进帮扶等专项任务项目,引导更多的学生走上学术的道路。以学习科学为切入口,聚焦学生的学习,把握学习心理和规律,打造融课程、团辅、学习心理研究、教学研讨为一体的学生学习支持体系和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志趣,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学得好”。探索实行学风建设成效与学院学生工作考核、辅导员工作考核直接挂钩。

三是建设综合能力培养平台。持续实施FOP新生导航计划,提升新生适应能力。加强第二、三课堂建设,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推动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融合,完善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体系和志愿服务体系。持续开展“经典悦读”,引导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积极营造体育运动氛围,支持打造体育活动品牌。实施因材施教系列项目,包括领导力培养项目、跨文化能力培养项目、实践能力培养项目等。建设劳动育人实践基地、公益服务基地,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

四是建设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立足推进创新型创业,基于创新创业生态链和方法链有机融合,开设个性化创新创业方法课程,建立差异化创业教育方式、路径以及AFI三层次(about/in/for)创新创业课程群。办好创新创业精英班“菁蓉班”,深入探索创业工程双学位培养机制。精心打造“交通+”创新创业品牌系列。巩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

五是建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开设生涯教育通识课程、跨学科课程和特训营短期课程。实施全生涯支持计划,涵盖生涯启蒙“启航”计划,精准指导“企航”计划,职业素养提升和技能训练“起航”计划。建设“大学生生涯成长档案”。实施“青春绽放”专项指导方案,提升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努力促进更多毕业生成长为以“学术大师、行业翘楚、管理精英”为代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五)实施美心工程,构建文化浸润工作体系

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学校历史、大学精神、传统文化、场域环境等育人要素,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一是实施校级文化艺术活动示范项目。整合优化校级层面学生文化艺术活动,重点打造国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五四文化节、社团文化节、承唐讲坛、卓越讲堂、“乐言杯”辩论赛等品牌项目,示范带动一批院级优质项目,实现优质文化艺术项目的校院班全覆盖、三校区全覆盖。发挥人文学院、建筑学院相关学科优势,辐射推动全校文化艺术教育。

二是实施审美与艺术素养提升训练营项目。开展“审美与艺术素养提升”训练营,围绕“沟通表达、形体礼仪、文艺鉴赏、艺术体验”四大方面,通过定制二课堂课程、团队内训、校外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是实施原创校园文化艺术作品扶持项目。设立“原创校园文化艺术作品创作基金”,配备专业导师和朋辈导师,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助力学生技能提升,培育资助一批具有交大特色的学生原创文化艺术作品,叠加形成原创校园文化艺术作品系列,力争形成区域性、全国性影响。

四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项目。引导学生主动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支持学生团队、学生社团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普及、创新等开展实践活动,形成实践成果,激发学生创造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五是实施学生宿舍园区文化建设项目。开辟过道文化长廊、名人格言窗等文化阵地,重点开展挂像英模、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以及交大校友事迹精神宣传教育,优化宿舍园区文化软环境。开展十佳优秀宿舍评选、宿舍风采大赛、文明宿舍评选挂牌、十一园区趣味游园活动等宿舍文化月系列品牌活动,营造文化育人良好氛围。

(六)实施暖心工程,构建资助弘志工作体系

坚持精准资助,励志强能。将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经济资助、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一是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多元化发展型资助体系,以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确保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发放“三精准”,着力做好“奖、贷、助、勤、补、减、偿”和“绿色通道”等基础保障工作,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培育建设发展型资助育人示范项目。统筹学业、心理、就业、创新创业等资源,实施学业提升计划、心理帮扶计划、励志引领计划、就业帮扶计划、实践锻炼计划,引导学生积极作为、奋发向上。实施“助梦启航”出国(境)研学计划、学术认知计划、素养培育计划,支持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拓视野、丰富阅历、提升素养。

三是实施学生资助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强化资助育人效果,以自强、奋斗、诚信、感恩为主题开展“励志青春·助梦成长”学生资助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七)实施平安工程,构建安稳保障工作体系

坚持安全为先,稳定为重。时刻紧绷学生安全稳定这股弦,落实“教育到位、掌控有力、信息畅通、处置得当”总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全力以赴保平安、保稳定,为人才培养、学校发展保好驾、护好航。

一是加强学生安全稳定教育。系统梳理教育内容,构建常态教育体系,以宿舍园区为阵地,以学生班级为单元,组织实施主题安全教育月活动,重点加强国家安全、网络安全、防灾减灾、防火防盗、禁毒防艾、反传销、反网贷宣传教育,切实做到道理讲透、利害讲清、要求讲明、提醒到位,切实将工作做到前面、做到细处、做到每一个学生心里。

二是落实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学生思想动态定期收集制度、安全稳定信息周报制度、信息报告制度、重点支持学生台账制度、研判会商制度以及特定时点时段和重大保障期全员值班与“零报告”制度、安全稳定工作预案,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化解,真正做到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心中有数、心中有底、掌控有力。

三是构建家校教育合力机制。按照重点关注、分类指导原则,制定个性化处置方案,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重视家校教育合力建设,构建新型家校沟通机制,针对重点人群实行多模式的管理,帮助家长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三、打牢基础,开放融合,协同联动,强化新时代“四大计划”学生工作支持体系

实施学生工作“七大工程”,路径是点上突破、面上推进,关键是练好内功、聚好外力,加强学生工作基础建设,构建学生工作联动机制,推进载体融合、资源整合、工作联合,为新时代学生工作体系持续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一)实施春风学工计划,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选优配强,优化结构,加强培养培训、职称评聘、职级晋升、管理考核,打造一支“对待学生有温度、有赏识,教育引导有高度、有见识,管理服务有跨度、有知识,处理危机有速度、有胆识,自我成长有厚度、有学识”的“五有”辅导员队伍。建好“辅导员之家”,聚人聚心聚智聚力,在“一家人一条心”的共同价值前提下打造学工育人共同体。重点激发辅导员内生动力,提升辅导员素养能力,提高辅导员科研水平,支持辅导员职业发展。

(二)实施智慧学工计划,升级学生工作信息平台

推进“互联网+学工”实施,分期推进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扬华素质网4.0、智慧就业、网上共青团等新一代学生工作平台建设,构架学生工作综合管理系统“1+3”构架(一个数据中心,支持APP、WAP手机网和PC端三类应用),持续提升学生工作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三)实施伙伴学工计划,构建学生工作联动机制

坚持“有统有分,统分结合”,构建学校-学院联动机制,落实学院育人责任,激发学院育人动力。坚持“校地(企)合作,共建共创”,构建学校-地方(企业)联动机制,引入优质资源,聚合工作力量。坚持“主动融合,双向配合”,构建学工-伙伴联动机制,主动对接教学、组织、宣传、统战、文化、实验、科研、网络、师资等伙伴系统,协同推进“十大”育人体系落实。

(四)实施品质学工计划,深化学生工作理论研究

深入探索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定期组织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学风调查。深化学生工作创新研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学生工作专项)、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学生工作专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重点培育高水平学生工作理论研究成果和高水平学生工作实践创新成果。